
聯(lián)系我們
電話/微信:
136 6585 9816 蔣生
地址:
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(qū)坪山街道六聯(lián)社區(qū)珠洋坑飛美路13號
自由充電
以前,手機充電需要用數(shù)據(jù)線和電源進行連接,十分麻煩不便,而現(xiàn)在有些手機已經(jīng)能擺脫有線充電了,這離不開無線充電技術的發(fā)展。
無線充電主要有三種形式:電磁感應式、磁場共振式和無線電波式,由于無線充電技術是通過將磁能或電波轉化成電能的方式來充電的,而這些能量傳播距離越長,衰減越多,因此可充電距離很短。目前可隔空無線充電的最長距離達到4.6米。
但是這個距離仍然無法滿足我們的要求,我們希望未來的手機能夠隨時隨地充電,再也不怕手機突然沒電。美國Ossia公司有一種新的充電方法,無線充電發(fā)射器可以向四面八方發(fā)射充電信號,如果在發(fā)射器和接收器之間存在物體,比如人或寵物,那么充電信號就會轉彎,繞過障礙物,使接收器可以持續(xù)接收信號。
伸縮屏幕
如果手機可以自由伸縮,那平板電腦可能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。需要工作時,人們可以將手機上下左右拉開,將它變成適宜操作的大小。工作結束后,將手機恢復原來大小,單手就能操作,也可以輕松攜帶。
大小可變的手機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有一些雛形了,比如三星蓋樂世折疊手機和華為伴侶X折疊手機。我們使用的屏幕都有一個基板,像素點被分布在這個基板之上組成顯示屏幕。傳統(tǒng)屏幕是硬的,而新材料可以讓基板“軟”下來,甚至可以進行折疊。比如目前折疊屏常用的材料有機發(fā)光二極管(OLED),這是一種多層有機薄膜結構,有機化合物夾在兩個電極(陰極和陽極)之間。當屏幕折疊時,來自陰極的電子和來自陽極的正電荷分離,手機熄屏;屏幕再次展開時,電極施加電壓,正負電荷相互吸引并在發(fā)光層中相遇,屏幕就會亮起來。
不過,折疊屏手機距離可伸縮手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2017年,三星公司展示了首款可伸縮的顯示屏,它可以在不造成損壞的情況下拉長或縮短12毫米,同時保持高分辨率?,F(xiàn)在,越來越多手機廠商開始研制可伸縮屏,比如韓國LG公司攜手國內(nèi)21家公司和機構,還獲得了國家資金支持,預計在2024年之前生產(chǎn)出一種可拉伸20%的顯示屏。
僅屏幕可折疊是不夠的,為了讓手機正常工作,相關組件都必須是可拉伸的,包括電源、芯片和線路等。現(xiàn)在,可伸縮的集成電路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。傳統(tǒng)硅片是剛性的,不可折疊,但將硅制造成超薄片層時,將之安裝在彈性基板或橡膠狀基板上做成網(wǎng)格圖案,就成了柔性的芯片。這種柔性芯片可以自由伸縮和彎曲,安裝在各種類型的電子產(chǎn)品上。這樣下去,可伸縮手機很快就能與人們見面了。
意念控制
美國電影《宇宙威龍》中人們舉起手掌就能相互通話,英國電視劇《歲月流年》中,主角寶芬妮也在手掌中植入了手機,讓她可以用手作為聽筒和麥克風。
這不僅僅是科幻,現(xiàn)實生活中確實有人這樣做了:2015年,15歲的英國少年布里翁·韋克花費99美元從網(wǎng)上購買了芯片和植入套裝,并自行將米粒大小的芯片植入手掌,并以此來解鎖手機和播放音樂;瑞典科學家召集了3000多名志愿者,在他們手掌中植入了可識別身份以及移動支付的芯片,極大地便利了他們的生活……未來,“手機”將出現(xiàn)在人們身上的更多地方,也將能實現(xiàn)更多功能。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學生研發(fā)了一種可穿戴設備AlterEgo,它不需要用戶做任何動作(比如擠眉弄眼),直接就能讀懂人們內(nèi)心的想法。AlterEgo的原理并不是讀心術,而是使用了“默念”這一廣泛存在的現(xiàn)象。你現(xiàn)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是否也在默念?我們往往認為默念是一個心理活動,但實際上在默念的時候,人們面部的肌肉還是會微微地移動,只是自己意識不到,AlterEgo通過捕捉這些微小的信號,來達到“讀心”的效果。戴著這個設備,人們在心中默念“開始”就可以開機、用“音樂”打開音響、想著某人的名字就能撥通電話……將來,這個設備將變得更加迷你便攜,也許能變成耳釘藏在人們的耳朵上。
2016年,美國企業(yè)家埃隆·馬斯克創(chuàng)立了“腦機接口”公司,以開發(fā)腦機接口(將極小的電極植入大腦,利用電流讓電腦和腦細胞“互動”,用意識發(fā)送指令)。2020年8月,研究人員在活豬身上演示了腦機接口技術,實現(xiàn)了對豬的行為的精準預測;2021年4月,腦機接口技術成功讓猴子用腦電波控制球拍,使用“意念”玩上了模擬乒乓球游戲;馬斯克信心滿滿地表示,2022年“腦機接口”公司有望將微芯片裝置植入人體,幫助癱瘓的病人重新站起來。未來,當腦機接口技術越來越成熟時,用意念控制手機將不再是幻想。
隱形手機
手機大小可變化只是開始,未來我們也許連手機都不必拿在手上了,它將化身為手上的手表、鼻梁上的眼鏡甚至是衣服上的胸針,但是從打電話到看視頻、聽音樂、玩游戲等現(xiàn)在手機所有的功能都能一一實現(xiàn)。
2014年,中國科技企業(yè)億思達發(fā)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全息手機takee-1,其上搭載的攝像頭能將目標通訊物顯示在人們眼前。在takee-1之后,世界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全息手機的研制。2016年,加拿大女皇大學的人類媒體實驗室設計了新型的全息手機HoloFlex,后來的全息手機還有美國RED公司的Hydrogen One。這些所謂“全息手機”的原理是在屏幕上內(nèi)置多個透鏡,同時照射同一影像,將之投射在空中。
由于技術水平不夠,這些全息手機效果并不好,但是這種模式仍然給人們以啟發(fā),如果未來科技發(fā)展到能將手機屏幕上的一切都投影到空中:通話時,對方就站在你面前;看視頻時,仿佛身臨其境;網(wǎng)上購物時,可以全方位看清商品的情況;外出導航時,立體化的道路就呈現(xiàn)在眼前……那么手機的功能不就能脫離實體屏幕實現(xiàn)了嗎?
2019年,韓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制造出了一款能夠投射3D全息彩色圖像的超薄屏幕,也許能加速全息手機的發(fā)展。該系統(tǒng)的關鍵部件是一層鈦薄膜,薄膜上布滿了小孔,這些小孔與液晶顯示器面板上的每個像素精確對應。這種薄膜就像一個“光子篩”,每一個針孔都對從針孔中射出的光進行衍射,從而形成一個可以從廣角觀察到的高清3D圖像。整個系統(tǒng)非常小,貼在顯示器面板背面的鈦薄膜只有300納米厚。
現(xiàn)在看來還有些不可思議,但相信用不了多久,電量永續(xù)、大小可變、意念控制甚至最終“隱形”的手機就將出現(xiàn)在我們的生活中。